三级建筑资质值多少钱 ---越思考,责任越大 来源:号 审计之家、周月萍律师 审计 和 审价 ,词语相近,意义却大不相同。最近,绍兴一家建筑公司就因为这两个词与发包单位较起了劲......
立即咨询来源:未知 作者:小苹果 发布时间:2019-11-11 热度:
三级建筑资质值多少钱
---越思考,责任越大
来源:号 审计之家、周月萍律师
审计和审价,词语相近,意义却大不相同。最近,绍兴一家建筑公司就因为这两个词与发包单位较起了劲,最终以充足的理由赢了对方,要回了久拖不决的巨额工程款。
早在2006年5月,绍兴某建筑公司与南京某发包方签订了一份《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由于该工程被列入当年南京市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南京市有关方面派出专员负责工程进度协调、项目资金控制、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施工过程中,发包方委托南京一家招投标咨询公司进行分部分项工程造价的跟踪审价。
2007年9月,工程项目全面竣工交付使用。之后,发包企业委托的审价机构审定工程总造价为1.1亿余元,合同双方当事人分别在审定单上签字盖章确认。之后,发包方尚拖欠原告1000余万元工程尾款,且以各种理由拒付。今年10月,该建筑公司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仲裁条款,向绍兴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对方支付工程欠款。
在仲裁庭上,发包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本案工程项目是南京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该项目至今未按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程序进行审计。建筑公司对该项目施工总承包,不但不协助被告搞好项目审计,而且在结算中高估冒算,故要求重新进行审计。说到这里,发包方表现得很有姿态,他们表示审计完毕后,愿意按审计结果支付工程余款。
对此,建筑公司的代理律师指出,“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与“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价”是两个概念。所谓“审计”,是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投产试运行后,国家审计机关对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质量、国有资金运行状况按照审计机构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评价,实行行政经济监督的行为。所谓“审价”,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在工程项目通过竣工质量验收后,根据合同、国家定额及有关工程资料,对工程结算造价所作的审查核对工作。具体到本案,工程造价已由发包方委托的具有一级审价资格的审价机构审定,且经原、被告双方签字盖章确认,对双方均已产生法律约束力,本案不应以行政审计为名再拖欠工程款。
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后,绍兴仲裁委员会认为,在建筑公司依约施工后,发包方应及时按约定结清工程款。本案工程造价经中介机构审价并由双方盖章确认,应当作为工程款结算的依据,工程决算并非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结算的必经程序。建筑公司要求按有关审价机构审定的工程决算结算工程款的主张可予以支持。最后,裁决南京方面支付1000余万元的工程尾款,并承担相应的仲裁费用。
项目竣工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的区别
1、两者依据不同
竣工决算审计依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发《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计工作要求》进行,基建审计内容为 (1)竣工决算编制依据;(2)项目建设及概(预)算执行情况;(3)建设成本;(4)交付使用资产;(5)尾工工程;(6)结余资金;(7)基建收入;(8)投资包干结余;(9)投资效益评价。
主要根据国家的审计法和相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超支原因,有无隐匿资金,隐瞒或截留基建收人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以投资包干结余名义分基建投资之类的违纪行为等等。
工程造价审计主要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定额工料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参数、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工程造价的确认和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以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的情况,作出符合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审查结果,它是承发包双方结算的依据,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2、两者标的不同
审计以基建项目为标,包括资金来源、基建计划、前期工程、征用土地、勘察设计、施工实施的一切财务收支;工程造价审核以单位工种为标的,只对单位工程造价的合理负责。
3、两者从业人员不同
审计与工程造价审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学科,审计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而工程造价审核以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目前国家正在实行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今后的工程造价审核,将以造价工程师为主。
4、两者法律效力不同
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是一种审计行政法律关系,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只对被审计单位产生法律效力,对其它单位不产生连带法律约束力。凡对建设单位投资项目进行的审计结果,对施工单位的造价结算不具有约束力。
5、两者的目的不同
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本、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有效的行为。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公有制投资者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投资者滥用职权截留资金,转移资金于小金库,造成建设资金流失,实施违法违规行为。其职能是一种监督行为。
工程造价审核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经济效益目的的行为,是确定造价的实施过程和行为。
综上所述,项目审计与工程造价审核在依据、标的、目的、法律效力、从业人员等方面是有本质区别,一定要区分清楚!
【案情介绍】
2003年,重庆市某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包方重庆建工集团与经业主确认的分包方中铁十九局签订分包合同,约定:工程竣工经综合验收合格,结算经审计部门审核确定后,扣除工程保修金,剩余工程尾款的支付,双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明确。
2005年案涉项目工程竣工并于该年底通过验收,2006年初取得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证。之后,重庆市经开区监察审计局委托重庆西恒招标代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竣工结算审核并出具了审核报告。总包方与分包方以上述审核报告为基础进行结算并于2007年底确认分包结算金额为10239万余元。至一审起诉前,总包方累计已向分包方支付分包工程款9812万余元。
2008年,重庆市审计局以案涉项目业主为被审计单位,对该道路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定业主单位应核减该工程竣工结算价款1548万余元,其中本案所涉的分包工程应审减816万余元。其后重庆市审计局作出决定责令业主单位核减该案涉项目工程结算价款1548万余元,并调整有关账目。业主单位据此向总包方发函,要求其按照重庆市审计局复议结果将审减金额退还业主单位。总包方已经扣还了部分款项。
2010年9月1日,总包方向重庆一中院起诉称,根据重庆市审计局对案涉项目的审计结论对分包方完成的分包工程的价款应相应审减 816万余元,扣除双方约定的费用,实际分包结算金额应为9487万余元。总包方在上述审计前已累计向分包方支付工程款9812万余元,多支付了工程款324万余元,故请求分包方立即向总包方返还上述超付的工程款。
分包方辩称重庆市审计局的审计结论对本案双方当事人不具有约束力,双方的结算应以基于审核报告签订的分包结算协议为准。依据该分包结算协议总包方尚欠分包方工程款 427万余元未支付,因而反诉请求判决总包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及利息。
【一审和二审法院观点】
一审和二审法院认为,本案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最终结算价按业主审计为准”,对于此处的“审计”,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应当限缩解释为法定审计,而非广义的审核。而根据审计法和《重庆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的规定,案涉工程作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法定审计主体是重庆市审计局,经开区监审局并不是对案涉工程具有审计管辖权的国家审计机关,经开区监审局委托西恒公司做出的审核报告仅是施工过程中阶段性的审核意见,而非最终的审计结果,双方当事人根据上述审核报告所作的分包结算,也只是双方结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而非最终结算。
因此,一审和二审法院均认定,本案双方当事人对于分包工程的结算应以重庆市审计局的审计结论为依据,故判令分包方向总包方返还超付的324万余元工程款,至于分包方请求总包方支付剩余工程款427万余元及利息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分包方对判决结果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最高院观点】
最高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如何确定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对此,最高院具体认定如下:
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而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的工程款结算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即使案涉项目依法必须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也不能认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可以成为结算的当然依据。对于案涉工程的结算依据,仍然应当按照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与履行等情况确定。
关于本案分包合同是否约定了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问题,最高院认为,在民事合同中,当事人对接受行政审计作为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的约定,应当具体明确,而不能通过解释推定的方式。本案分包合同中约定最终结算价按业主审计为准,应当理解为工程最终结算价须通过专业的审查途径或方式,确定结算工程款的真实合理性,该结果须经业主认可,而不应解释为须在业主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后,依据审计结果进行结算。
从双方当事人的实际履行情况来看,虽然总包方和分包方对于西恒公司出具的审核报告是否属于分包合同约定的“业主审计”存在争议,但在该审核报告上,业主、总包方和分包方均签字盖章表示了对审核结果的认可。之后,总包方和分包方签订的结算协议,其确定的结算数额也与上述审核报告审定的数额一致。故最高院认为,以上事实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双方当事人签订的结算协议,属于分包合同约定的旨在确定最终结算价格的补充协议。此外,双方当事人对于结算协议的实际履行情况,也佐证了其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总包方虽主张结算协议仅是双方就案涉工程款结算的阶段性行为,但未提供相应证据证明,且分包合同未约定需对工程结算进行阶段性审核和阶段性结算,结算协议本身亦未体现其仅是对案涉工程的阶段性结算。因此,最高院认为结算协议属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
基于以上法律认定,最高院撤销了一审和二审法院的判决结果,并判决总包方向分包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427余万元及相应利息。
【律师评析】
本案例对于施工企业承包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时,在合同中如何约定工程结算的依据,防范因工程价款审减带来的损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最高法院的观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而不管是分包合同还是施工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则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即使是依法必须进行国家审计的建设项目,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也并不必然成为工程结算的依据,而应视双方当事人是否已经在合同中做了非常明确的约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施工企业在承包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时,是可以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国家审计以外的其它审价结果(如发包方的内部审核报告和第三方的审核报告)作为结算依据的。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性的审计法规都明确了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需以审计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前置条件,如《上海市审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的,建设单位或者代建单位应当在招标文件以及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江苏省审计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决定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的,应当在审计后方可办理结算手续”。因此,建筑企业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具体规定,确定适合的工程结算方式和依据。
其次,如施工合同中约定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双方当事人应在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对于审计主体作出明确的约定,防止由于审计主体不明确造成双方争议,从而引发重复审计并拖延工程款的结算。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当关注该审计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审计权限,对于不具备审计权限的审计主体应当确定其是否已得到有权审计机关的授权,以免出现因审计主体不合格导致依据其审计结论进行的工程结算无效的情形。
此外,对于建设工程中存在分包的情形,根据合同的相对性,施工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如分包合同中并未作出明确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分包工程结算依据,则审计结果也不能对分包结算发生当然的效力。在此种情形下,如果在工程竣工后,总包方已经先根据分包合同的约定与分包方进行了结算,而后经审计又需要对总包工程价款进行审减的,此时已无法再向分包方主张分包工程部分相应的审减价款。因此,建议作为总包方的施工企业应当在与分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审计前的分包工程结算仅作为阶段性的结算,最终结算以审计结果为准,同时预留一定数额的分包工程尾款,如此才可以有效分摊因审计可能带来的工程价款审减的风险。
【延展案例】审计报告VS审核报告:何为结算依据?
【案情介绍】
2003年,重庆市某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包方重庆建工集团与经业主确认的分包方中铁十九局签订分包合同,约定:工程竣工经综合验收合格,结算经审计部门审核确定后,扣除工程保修金,剩余工程尾款的支付,双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明确。
2005年案涉项目工程竣工并于该年底通过验收,2006年初取得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证。之后,重庆市经开区监察审计局委托重庆西恒招标代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竣工结算审核并出具了审核报告。总包方与分包方以上述审核报告为基础进行结算并于2007年底确认分包结算金额为10239万余元。至一审起诉前,总包方累计已向分包方支付分包工程款9812万余元。
2008年,重庆市审计局以案涉项目业主为被审计单位,对该道路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定业主单位应核减该工程竣工结算价款1548万余元,其中本案所涉的分包工程应审减816万余元。其后重庆市审计局作出决定责令业主单位核减该案涉项目工程结算价款1548万余元,并调整有关账目。业主单位据此向总包方发函,要求其按照重庆市审计局复议结果将审减金额退还业主单位。总包方已经扣还了部分款项。
2010年9月1日,总包方向重庆一中院起诉称,根据重庆市审计局对案涉项目的审计结论对分包方完成的分包工程的价款应相应审减 816万余元,扣除双方约定的费用,实际分包结算金额应为9487万余元。总包方在上述审计前已累计向分包方支付工程款9812万余元,多支付了工程款324万余元,故请求分包方立即向总包方返还上述超付的工程款。
分包方辩称重庆市审计局的审计结论对本案双方当事人不具有约束力,双方的结算应以基于审核报告签订的分包结算协议为准。依据该分包结算协议总包方尚欠分包方工程款 427万余元未支付,因而反诉请求判决总包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及利息。
【一审和二审法院观点】
一审和二审法院认为,本案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最终结算价按业主审计为准”,对于此处的“审计”,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应当限缩解释为法定审计,而非广义的审核。而根据审计法和《重庆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的规定,案涉工程作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法定审计主体是重庆市审计局,经开区监审局并不是对案涉工程具有审计管辖权的国家审计机关,经开区监审局委托西恒公司做出的审核报告仅是施工过程中阶段性的审核意见,而非最终的审计结果,双方当事人根据上述审核报告所作的分包结算,也只是双方结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而非最终结算。
因此,一审和二审法院均认定,本案双方当事人对于分包工程的结算应以重庆市审计局的审计结论为依据,故判令分包方向总包方返还超付的324万余元工程款,至于分包方请求总包方支付剩余工程款427万余元及利息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分包方对判决结果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最高院观点】
最高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如何确定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对此,最高院具体认定如下:
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而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的工程款结算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即使案涉项目依法必须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也不能认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可以成为结算的当然依据。对于案涉工程的结算依据,仍然应当按照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与履行等情况确定。
关于本案分包合同是否约定了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问题,最高院认为,在民事合同中,当事人对接受行政审计作为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的约定,应当具体明确,而不能通过解释推定的方式。本案分包合同中约定最终结算价按业主审计为准,应当理解为工程最终结算价须通过专业的审查途径或方式,确定结算工程款的真实合理性,该结果须经业主认可,而不应解释为须在业主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后,依据审计结果进行结算。
从双方当事人的实际履行情况来看,虽然总包方和分包方对于西恒公司出具的审核报告是否属于分包合同约定的“业主审计”存在争议,但在该审核报告上,业主、总包方和分包方均签字盖章表示了对审核结果的认可。之后,总包方和分包方签订的结算协议,其确定的结算数额也与上述审核报告审定的数额一致。故最高院认为,以上事实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双方当事人签订的结算协议,属于分包合同约定的旨在确定最终结算价格的补充协议。此外,双方当事人对于结算协议的实际履行情况,也佐证了其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总包方虽主张结算协议仅是双方就案涉工程款结算的阶段性行为,但未提供相应证据证明,且分包合同未约定需对工程结算进行阶段性审核和阶段性结算,结算协议本身亦未体现其仅是对案涉工程的阶段性结算。因此,最高院认为结算协议属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
基于以上法律认定,最高院撤销了一审和二审法院的判决结果,并判决总包方向分包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427余万元及相应利息。
【律师评析】
本案例对于施工企业承包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时,在合同中如何约定工程结算的依据,防范因工程价款审减带来的损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最高法院的观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而不管是分包合同还是施工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则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即使是依法必须进行国家审计的建设项目,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也并不必然成为工程结算的依据,而应视双方当事人是否已经在合同中做了非常明确的约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施工企业在承包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时,是可以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国家审计以外的其它审价结果(如发包方的内部审核报告和第三方的审核报告)作为结算依据的。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性的审计法规都明确了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需以审计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前置条件,如《上海市审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的,建设单位或者代建单位应当在招标文件以及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江苏省审计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决定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的,应当在审计后方可办理结算手续”。因此,建筑企业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具体规定,确定适合的工程结算方式和依据。
其次,如施工合同中约定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双方当事人应在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对于审计主体作出明确的约定,防止由于审计主体不明确造成双方争议,从而引发重复审计并拖延工程款的结算。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当关注该审计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审计权限,对于不具备审计权限的审计主体应当确定其是否已得到有权审计机关的授权,以免出现因审计主体不合格导致依据其审计结论进行的工程结算无效的情形。
此外,对于建设工程中存在分包的情形,根据合同的相对性,施工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如分包合同中并未作出明确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分包工程结算依据,则审计结果也不能对分包结算发生当然的效力。在此种情形下,如果在工程竣工后,总包方已经先根据分包合同的约定与分包方进行了结算,而后经审计又需要对总包工程价款进行审减的,此时已无法再向分包方主张分包工程部分相应的审减价款。因此,建议作为总包方的施工企业应当在与分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审计前的分包工程结算仅作为阶段性的结算,最终结算以审计结果为准,同时预留一定数额的分包工程尾款,如此才可以有效分摊因审计可能带来的工程价款审减的风险。
⊙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关于2020年12月建筑企业“安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报名和考试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企业:按照年度计划安排,我站拟于2020年12月19日和20日两天组织全省“...
⊙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11月24日上午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住建部相关领...
⊙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代理管理的通知 各区、县住建局,各开发区住建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
⊙ 预计阅读时间:1分钟 关于拟撤回部分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公示 为切实加强建筑装饰、幕墙企业审批后动态监管,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装饰、幕墙企业资质管理,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
⊙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六方面改革举措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自然资源部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