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在部分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鼓励各省(区)结合实际,选择本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垃圾混装、混收、集中焚烧,造成极大资源浪费,也给环境带来困扰,已经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因素。解决这个难题,垃圾分类投放是第一步,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势在必行。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垃圾分类是一场生活习惯革命,通过“强制”让分类成为一种自觉,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在“强制”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引导机制,以利益激励为切入点,多策并举,更有利于垃圾分类意识固化于心、敏践于行。
利益引导是最好的习惯培养的温床。如,利用二维码技术,让居民投垃圾时扫码领奖;一些废纸、饮料瓶等有价值的废品,采取“垃圾换购”的方式,让居民拿到社区换取小礼品,可以加速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同时,相关部门应出台居民小区建设配套标准,规定所有新建小区须配套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站,并配备高速发酵有机垃圾处理等设备,能就地完成厨余垃圾减量预处理、有害垃圾分离、其他垃圾精细分类等作业。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是对居民最大的鼓励。
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成效最关键。在垃圾收运、处理体制中,独立的、有序的、有明确目的的环保型资源回收体系十分关键。与垃圾分类设施投放到位一样,终端处理设施配置也很重要,让市民看到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效,享受到由此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才能增加分类的动力,提振分类的信心,让分类意识植根人心,并最终形成自觉分类的习惯。(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