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作为特大型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上海市通过建设用地“负增长”倒逼城市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的创新之路。
自2014年下半年起,针对198平方公里市郊规划集中建设区外的低效建设用地,上海全面实施减量化,计划至今年年底,完成减量化项目立项27.50平方公里,验收20.50平方公里。截至6月中旬,上海已完成相关立项40.55平方公里,超额完成计划任务量,已完成验收16.81平方公里。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依托减量化,上海市清退了集中建设区外的“僵尸”企业,淘汰了“三高一低”产业,有效控制住工业用地总量,为规划工业区内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助力实现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同时,还减少了人口压力和社会管理成本。
为保证企业“减得了、走得好”,上海市各区探索创新减量企业异地产业升级措施,通过梯度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如浦东新区与南通市联合建立了“祝桥启东产业园”,经评估合格的减量企业可进入园区,实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企业搬迁后,原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或生态用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农民增收
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过程中,保障郊区农民利益是落脚点,也是建设用地减量化的重点。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训国介绍,上海建立了减量化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制度:市级财政按照20万元/亩的标准予以补贴,对与减量化挂钩的建新地块予以免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优惠。此外,上海市建立了减量化“双指标”财政补贴和有偿使用制度,对减量化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区级搭建指标收储平台,对产生“双指标”的镇乡统收后给予财政补贴。
借助上述减量化支持政策,各区积极探索减量化“造血”机制,“以城促乡”,引导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规划物业和土地收益反哺减量化地区,实现了劣质资产盘活为优质资产、低效物业置换为高效物业。
减量化还促进了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发展,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调动了基层主动减量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如金山区廊下镇在减量化后,发展绿色、规模、特色、休闲的“四位一体”农业。农产品销量收入倍增,农民收入也由单一的耕作收入转变为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等多元化收入。60多户农民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至30万元。
除了推进第一、第二产业转型发展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还有助于上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助推21个郊野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补环境短板,促产业转型,守生态底线,惠民生民利”,上海市深入推进减量化工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郊区建设再添助力。(来源:中国建设报)